12月21日,是廿四節氣中的冬至。曾幾何時,冬至吃湯圓已變成習慣。至於冬至為何要吃湯圓,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清楚。

大致的起源是如此的,相傳在周朝時,冬至就是現在的新年。所以,台灣習俗上也有過冬至添一歲的說法。

7bddfb2c-f463-486c-b4bf-c35087eeb1ad

至於為何吃湯圓,古有俗語說:「家家搗米做湯圓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」湯圓又稱湯糰,冬至時稱「冬至糰」。較大有餡者稱「粉糰」,用於祭祖;較小無餡者,稱「粉圓」,用於祀神。

23474046612_a271ee3ce3_b

北方冬至多吃餛飩或餃子。據《燕京歲時記》記載:「冬至餛飩夏至面。」,「 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,頗似天地渾沌之象,故於冬至日食之。」

a0536637

關於吃餃子還有一個感人故事,是和醫神張仲景有關。相傳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,告老還鄉時正是大雪紛飛的冬天,他看見南陽的鄉親衣窮困衣薄,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。於是叫弟子搭起醫棚,用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煮,撈起剁碎後,再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,再下鍋煮熟,稱「驅寒矯耳湯」,並施捨給求醫的百姓吃。受寒凍的鄉親們吃下「矯耳」耳朵都暖了。張仲景一直施藥到年卅。後來,為了紀念張仲景,每逢冬至人們便做「矯耳」吃。「矯耳」又稱「餃兒」,是水餃的由來,也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。

 

探索更多來自 行遍天下旅遊網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