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圖/文:行遍天下

一盞盞的燈籠高高掛起,或彩繪著麒麟、青龍、金龍、神佛等圖騰,或書寫著祈求吉慶、國泰民安等吉祥話⋯⋯,張燈結綵的氣氛、栩栩如生的彩繪、氣勢萬千的書法引人駐足欣賞。當第三代傳人唐嘉興在門口劈起竹子、編織竹篾骨架時,更是讓人看得聚精會神。春秋美術社創業至今已逾半世紀,彰化南瑤宮、關帝廟等都可以看見唐秋水及唐嘉興父子倆的作品。

行遍天下01月號2020第329期
▲為了找回即將消失的技藝,唐嘉興到鹿港拜師請益,如今已是編織竹篾燈籠的好手。

燈籠深植生活 薪火相傳三代

「古時候的人點蠟燭照明,我們的老祖先做燈籠當作燈罩,保護蠟燭不會輕易被風吹熄。」薪傳大師唐秋水娓娓道出發明燈籠之由來。據學者考究,燈籠起源於秦漢時期,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,早期以布製成燈籠,紙燈籠則出現在東漢造紙之後,而元宵賞燈的習俗始於西漢,在唐朝發揚光大。

隨著時代演進,燈籠雖已被電燈取代,卻仍與生活息息相關,廟宇、廳堂中處處可見燈籠身影,開店做生意也以燈籠書寫店名或裝飾。中國文化之中,燈籠含有光明、添丁等吉祥寓意,也是喜慶的象徵,而在燈籠上繪製民間故事,可讓後代子孫們認識歷史與文化,更象徵著薪火相傳。

現年70歲的唐秋水入行已58年,從小喜愛畫畫的他,臨摹《諸葛四郎》作者葉宏甲的漫畫自學。國民學校畢業後,父親送他去當學徒畫廣告招牌,正式踏上彩繪之路,之後他也學習佛像彩繪,十幾歲即已出師。因為父親會編燈籠,退伍後他提議創業,父子倆人一個編、一個畫,開創了春秋美術社。第三代傳人唐嘉興從小在唐秋水的教導下,是繪畫及書法比賽的常勝軍,原本從事教職的他,在母親過世後毅然返家接棒。

行遍天下01月號2020第329期
▲在燈籠上彩繪及寫字都需要高超技術,一下筆就無法重來。

堅持手工製燈 繪出吉祥寓意

「從一根硬梆梆的竹子開始,到完成一顆漂亮的燈籠,我們完完全全手工製作。」唐秋水自豪表示。傳統的竹篾燈籠製法繁複,需先選用韌性佳,彎折時不易斷裂的桂竹作為材料。運用柴刀將竹子一剖二、二分四⋯⋯,直到麵線般粗細,並需削去多餘的竹肉,僅餘帶皮的竹青部位,而這薄而細長的竹片稱為「竹篾」,唐秋水強調:「手工剖竹可順著竹子纖維運刀,機器切割容易損傷纖維,較不耐用。」編織骨架也是功夫所在,以一個中大型燈籠而言,需要用到約120根竹篾編織,編好後繃布、上漿、染色、彩繪。每個環節都需要高超的技術,唐嘉興舉例說明:「上漿是為了將布的空隙填滿,是很重要的步驟,如果上得不平均,燈光一打就會很明顯看出透光度不一樣。」

行遍天下01月號2020第329期
▲竹篾骨架編好後,再繃布、上漿、染色及彩繪,才能做出一顆燈籠。

彩繪則依照用途繪製,例如主祀玄天上帝的廟宇,就畫上威風凜凜的趙將軍及康將軍兩位護法;唐秋水獲得薪傳獎的作品則以「哪吒鬧東海」為主題,活靈活現詮釋了封神榜傳說。唐秋水對於人物的形象、特徵,以及富含吉祥寓意圖騰、文字皆相當考究,經常博覽群書增加功力。

找回失去技藝 挑戰金氏紀錄

如同許多傳統技藝的命運,竹篾燈籠也曾面臨失傳的危機。唐秋水回溯過往:「以前景氣好,我覺得父親編織我來畫有點可惜,於是向鹿港的老師傅買編好的骨架回來繃布、彩繪,省下工時。」然而,隨著年長者逐漸凋零,年輕人不願接棒,鹿港僅餘一位詹涓老師傅會做,台灣幾乎所有的燈籠店都向他訂做骨架。「5年前詹涓過世,依賴他的人都慌了!」

行遍天下01月號2020第329期
▲唐秋水以哪吒鬧東海細膩的構圖與工法獲頒「薪傳獎-民俗工藝獎」

為了不讓編織竹篾燈籠的技藝失傳,唐秋水帶著唐嘉興四處尋找台灣的竹編高手拜師,除了學習高級竹燈籠的編法之外,還三顧茅廬到鹿港一位老阿嬤家中誠懇請益,終於獲得阿嬤首肯傳授手藝。如今,唐嘉興已成為家中的頂樑柱,能編能寫能畫。

走訪春秋美術社,宛若置身在一座寶庫之中,寺廟用的龍燈、廟會常見的傘燈、遶境用的進香燈、接香燈等等高掛店內,集繪畫及書法之大成。此外,唐秋水也開發可隨身攜帶掛在車上或背包上的小型吉祥燈,是最佳的文創伴手禮,他還會現身說法,描述吉祥燈為自己檔災的真實故事呢!

行遍天下01月號2020第329期
▲一支支的毛筆都是在燈籠上揮毫的功臣。

最近,彰化市政府訂製一對高220公分、圓周長424公分的大型燈籠,需3、4人才能合抱。唐秋水懷抱夢想:「我稱它們為世紀大燈籠,我們也有野心,想挑戰竹編燈籠的金氏世界紀錄。」

行遍天下01月號2020第329期
▲順著竹子纖維的走向剖竹抽絲,手工剖竹是對燈籠品質的堅持。

 

特色店家介紹

春秋美術社

地址:彰化縣彰化市民族路409號
電話:04-722-3233
網址:春秋美術社
營業時間:9:00∼21:30

探索更多來自 行遍天下旅遊網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