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1年優良觀光產業及其從業人員表揚

 

自從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發以來,國人出遊與國際旅客往來遭受重大衝擊,特別是各國的國境管制與檢疫措施,讓臺灣的觀光產業也面臨了嚴峻挑戰。111年觀光節頒獎典禮的「優良觀光產業及其從業人員表揚」,除了特別感謝守護國門的國際機場醫療中心,也表揚熱心觀光事業單位與人員,以及疫情下積極轉型也展現成果的業者。

每年的觀光節都訂在元宵節前後,今年在防疫指揮中心的指引下,臺灣燈會仍在高雄港區璀璨登場,精彩展演也享譽國際。依據「優良觀光產業及其從業人員表揚辦法」的頒獎典禮,2月11日在圓山大飯店,採取縮小規模、僅邀請受獎人出席;也透過線上直播,讓無法蒞場的受獎人與國際合作夥伴能同聚一堂,共享成果與榮耀。

觀光節頒獎典禮 表彰50位優良團體與人員

今年的遴選標準,也將「觀光防疫」與「創新作為」列入評選考量。交通部觀光局長張錫聰說:「這次遴選業者所展現的防疫作為,不只是突破,還包括了正向轉型的堅持與創新。在疫情之下還能夠逆勢成長,這些觀光產業就是值得表揚的對象。」「當然,由專家、學者組成的評選委員,心中都有一把尺,在眾多的參選者中,找出今年最適合表揚的對象。」

對於今年獲得表揚的單位與從業人員,張局長特別感謝守護國門的國際機場醫療中心,為臺灣守住疫情,才能讓國內旅遊有發展的空間;也提到旅遊業快速數位化的成果:「許多業者積極投入數位化,建構電子商務平台,將旅遊產品分類上架,供遊客可以依日期、地點、價格來做選擇,數位化也逐漸成為疫情期間國人安排旅遊的主要方式。」

張局長也對臺灣觀光業者的堅持與求新求變予以肯定,雖然受到疫情影響,從109到110年約有90家業者退出市場,但新創設的共有約290家;旅宿業者歇業或停業的約有1,500家,但加入市場的約有2,100家。「碰到疫情,如果說能轉換思維,讓自己透過轉變、轉型,然後蛻變,還是能成為新的市場贏家。」

做好準備:疫後轉型 國旅先行

因為Covid 19疫情發生到現在已經2年了,從一開始,就沒有人可以預估它會持續多久!「這2年來讓大家辛苦了,也逐漸認識這個疫情的態勢跟發展。」因為,特別是現在很多國家,因為疫苗的覆蓋率,或說是群體免疫的達成,都逐步地朝向邊境開放的方式。大部分多是從必要性、比較優先的部分先行。例如說求學、探親等,接著下就是商務的開放。也有一些歐美或是亞洲地區像越南、泰國等,都已逐步計畫開放旅遊了!臺灣地旅遊業界也引頸企盼,或曾經提出三、五、七月的商務、in-bond、out-bone的開放。

觀光局並非防疫的主管機關,對於業界的建議也盡可能在防疫的會議中表達,所以也尊重指揮中心對於開放期程的評估。觀光局對於疫後的旅遊規劃,則著眼於「疫後轉型」、「國旅先行」。也已讓各業管單位開始研議開放後業者的指引與SOP,例如旅客資格的國際接軌、醫療護照的規範、國內接待與領隊出國的醫療保險、處置程序等。

「國旅先行」是目前可以努力的方向,臺灣已是全球認定的防疫模範。在開放入境旅遊後,旅遊業者必須有相關指引對接國外的旅行社,而導遊人員則研議必須參與相關的訓練課程,特別是入境旅客的確診作業程序與作為等。而結訓導遊人才資料庫的建置就顯得必要,必須由領有合格證書的導遊來操作國外入境的旅遊。

而出國旅遊的從業人員,包括OP等,也需要安排相關訓練課程。因為他們必須了解出境國家的防疫相關規定,像是旅客的資格、景點及餐廳的安排,才不至於送旅客出國,卻無法入境、或入境後確診的操作程序以及醫療的安排、醫療保險的風險分攤。相關的作業指引與SOP都牽涉各相關監管機關,這些都需要加緊投入相關的研究,再具體報請行政院,建請指揮中心做專業的評估審議,觀光局也會按核定來制定相關的指引。

發展臺灣精緻、多元的旅遊內涵

交通部觀光局自2017年起,推動一年一旅遊主題年,成功帶動旅客深度體驗多元主題旅遊。去年的「2021自行車旅遊年」,也打造了16條總長度達849.3公里的自行車道並規劃出30條優質遊程,也推出臺灣自行車日等39項自行車旅遊活動,成功打造臺灣為世界級的自行車友好旅遊形象。

自今年起,觀光局不再強調旅遊主題年的做法,轉向推動多元化的旅遊主題。例如今年非常熱門的鐵道旅遊,在臺鐵與業者合作推出鳴日號、藍皮解憂號,提供遊客利用鐵路運輸,結合沿線的小鎮、生態旅遊,甚至結合「鐵馬」推出「雙鐵」旅遊。不再以「旅遊主題年」為號召,而是精緻化、多元化遊程的內涵,像是自行車旅遊,不只是長途、比拚耐力,而是配合小鎮旅遊、生態旅遊以及自行車友善旅宿,遊客可以騎乘自行車走綠道,停下車來尋訪古道,或賞花、賞螢、賞蝴蝶體驗生態,也能走進農村,品嘗在地食材、體驗食農教育,到咖啡產區,品味最新鮮的冠軍咖啡!今年,觀光局不僅致力提供旅客多元精緻的國旅體驗,更為疫情趨緩後的國際旅遊儲備能量,打造臺灣成為「亞洲旅遊重要的目的地」。(交通部觀光局廣告)

探索更多來自 行遍天下旅遊網 的內容

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,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。

Continue reading